大赛简介:
华韵奖·全国高校数字创新设计大赛(英文缩写:HYA)是一项面向全球高等院校师生及专业设计师征稿,由欧洲比利时成立的中欧国际设计文化协会(CEIDA)合作指导,由全国高校非遗展秘书处、湖南雨花非遗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服务业标准化试点单位)、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研字坊工作室、韩国釜山庆南地区中国博士联谊会、河北师范大学汇华学院、湖南应用技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泰山学院艺术学院、宜宾学院艺术设计学院、仰恩大学艺术与教育学院、宁夏平面设计师沙龙等二十余所高校及专业机构共同组织举办,是国内首创聚焦"非遗进校园"产学研融合创新赛事。得到了中国国家博物馆高级工程师、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出版社工业设计教材主编等全国各权威机构的专家学者支持;获得人民日报全国党媒平台、中国日报网等主流媒体权威报道。大赛以鼓励“非遗进校园”为使命,以催生“设计新思维”为追求,以孕育“新设计”为目标,以驱动“新产业”为方向,以创造“新价值”为宗旨,推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现代数字技术创新融合,组织专家评定优秀作品,组织学术交流和展览等活动,促进文化传承与设计创新结合,积极响应文化数字化战略及全球文明倡议。
参赛主题:
(一)视觉传达类
解读:围绕文化多样性与传统价值保护主题,进行各类视觉信息的创意设计与传达。包括海报设计、品牌形象设计、包装设计等多种形式,挖掘华夏文化元素,如传统图案、色彩、书法字体等,并结合现代设计手法,展现文化传承创新。
(二)服装设计类
解读:涵盖文化衍生类服装到富含文化内涵的各类服饰设计。从传统工艺、特色材质以及功能性需求等多个维度汲取灵感。借鉴古代传统服装的剪裁与拼接方式;运用传统服饰元素,如盘扣、刺绣、印染等工艺,融入现代时尚配饰设计。
(三)环境空间类
解读:文化主题空间的规划与设计,如博物馆展览空间、文化旅游景区空间、传统文化街区改造等。需要考虑空间功能布局、人流导向、文化氛围营造等因素,运用华夏文化中的建筑风格、园林景观元素等,设计具有文化底蕴的环境建筑。
(四)数字媒体类
解读:涵盖数字动画、互动媒体设计、虚拟现实(VR)/ 增强现实(AR)体验设计等方面,以数字技术为手段展现华夏文化内容。创作基于传统文化故事的动画短片,或是开发具有文化教育意义的互动式数字媒体应用,利用数字技术的交互性、沉浸感等进行创作。
(五)工业设计类
解读:从工业产品的角度出发,将华夏文化的美学理念、功能智慧融入其中。如大型工业设备的外观造型设计体现文化特色,或消费电子产品在人机交互设计上融入传统操作习惯与文化符号。注重产品的实用性、生产可行性与文化内涵。
(六)数字影像类
解读:包括短视频创作、摄影艺术作品(以数字形式呈现)等,以影像的方式记录、诠释华夏文化。可以拍摄各地传统民俗活动、古老手工艺制作过程、文化遗迹风貌等内容,展示文化多样性的同时,唤起人们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
(七)传统美术类
解读:鼓励参赛者在国画、油画、水彩画、版画等传统美术形式基础上进行创新创作,主题围绕华夏文化遗产与传统价值。对古代经典画作的现代解读与再创作,描绘当代社会中的文化传承场景,通过画笔展现华夏文化博大精深与魅力。
(八)创新创业类
解读:参赛团队或个人需提出与华夏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创新 相关的商业创业项目或创新模式,以商业计划书的形式进行评选。通过模拟开发基于传统文化教育的线上平台,传播文化知识与技艺;或者创立文化创意产业孵化基地,为文化创新企业提供资源整合与支持服务。
奖项权益:
非命题赛道设置“全场大奖”华韵大奖、“评审奖”、全国金奖、全国银奖、全国铜奖、国赛一、二、三等奖,省赛一、二、三等奖等奖项。
非命题赛道获奖可获得荣誉徽标、访谈曝光、实习推荐、中欧国际设计文化协会(CEIDA)入会推荐、专家择优聘任、优秀作品展示、单位共建合作等权益。
参赛对象:
面向全球华人华侨、在校学生(含博士、硕士、本科、职校在读生)、毕业五年内的高校毕业生,以及专业设计师、高校教师、聘任导师和兼职教师开放。赛事支持个人独立报名与校赛团体报名两种方式,参赛者可提交多件作品,但每件作品仅能申报一个组别,且须为原创作品。参赛团队人数上限为 5 人,指导教师人数上限为 2 人。
参赛官网:www.huayunaward.top
参赛流程:
(电脑端使用最新版谷歌浏览器打开大赛官网点击报名参赛,注册账号提交作品)
1.在校师生:在线注册→填写个人信息选择个人参赛→上传作品→完成报名。
2.设计师:在线注册→填写个人信息→上传作品→完成报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