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正耕
《中国当代艺术》杂志社
摘要:艺术与技术在艺术设计、创作中缺一不可,只有正确认识艺术与技术的关系,才能更好地指导艺术创造。站在当代艺术的大背景下,以诗歌、音乐、绘画为例,就艺术创作中语言技术的个性化特征、时代性特征、民族民间性特征等等作清晰的梳理和深入的分析。
关键词:艺术;技术;艺术发展史;创作
随着时间的发展,文明的进步,从最早的绘画、雕塑、音乐、诗歌文学等等发展到后来的摄影、电影等的兴起,时代的发展无疑起着巨大的作用。包括最古老的建筑艺术,雕塑艺术等也会随着时间、科技的发展不断与时俱进,结合新的材料,新的技术来发展自己。新的材料,新的理念的提出也导致我们本身艺术工作中技术的分化以及变化。随着时间发展和文明程度的提高客观的促使我们不得不重视在艺术发展史上技术对和艺术之间的关系。作为一个艺术工作者,如何去认识技术,并利用他为艺术设计服务,这就需要分析技术的发展对于艺术的作用和意义。
1 艺术史也是人类文明的进步史
历史告诉我们,中西文化理念的区别导致了人们各个方面对事物的认识有区别,艺术当然也包括在内。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同地域的差别导致了艺术品的作用有所差别。西方人注重从感性到理性,最高的理性层次是明晰语言的符号定义;东方则是从感性到领悟,语言不是最高层次,不能反映艺术的最精妙的地方,讲究心领,神会。目的不同,方式不同,导致人们的认识也有区别。中国的儒、道、释思想成为一切中国艺术的灵魂,西方则更重视理性,归根结底应当是对美的认识有所区别。
过去中国的墓葬是有陪葬这个传统的,中国的殉葬制度是用用活人殉葬,是奴隶社会的一种非常残酷的制度。殉葬人有活埋的,也有被杀或自杀后陪葬。中国的殉葬制度,就考古发现,最早始于殷商时期。后来由于太残酷,一些雕塑就用于过去的陵墓陪葬,秦始皇兵马俑就是个例子。著名的秦始皇兵马俑个体看来各个栩栩如生,但是集合在一起又是一个意象的表达,再传达这秦始皇的军队的气势,国家的强大。
生动的艺术品再历史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再比如包括过去雕塑中常见的金属材质和石材与现代许多新型材料的兴起都为我们的世界增光添彩,艺术的发展史再一定层面上反映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史。
2 艺术的法则
在艺术创造中,我们经常遵循着一些法则,比如克莱夫贝尔先生主张艺术乃是“有意味的形式”,包括近代一些兴起的思想包括解构主义,达达主义等。这些不同的法则在人类设计史上每一次的变化和兴起都推动文明向前发展。同时每一次新的风格的产生一定会有深刻的社会,哲学根源,他是具有时代性的,地域性的。
我们在来看看技术和艺术法则的关系。技术在艺术创作活动过程中,是表现情感思想的必要手段,而非最终目的。艺术是百花齐放的,关键看追求的目的是什么,艺术没有固定的法则,如果非要说出一个固定的法则那就是变化。可以说技术对于艺术的追求起到巨大推动作用,但不是决定性作用,技术当然也分高底也分古老的技术,如同毛笔画和新兴的技术,如同摄影技术,但是最终技术要落在对艺术的追求之上。艺术追求创新,这个创新不一定是形式上,题材上的创新,随着艺术创作者的生活体验的增加,本身对一个事物的二次理解就可以当作一个创新。由于古典主义艺术的核心内容是反映美,从而美构成传统艺术的主体。直到今天,一些中国画家,仍把艺术作为反映美的专门技术,技艺,如同一般人理解“美术”就是反映美的技术。技术,手艺决定艺术美的形态表现,因此造成艺术与技术的混沌一体。例如齐白石的作品,也许每个作品类似,但是理念上,感情上绝对不是各个相同,他绝对不是一个工厂中出的无数个相同的复制品,所以它绝对不是拥有了一定技术,手艺就能达到的。譬如中国书法艺术,它是一种手写表现的艺术,需要驾驭毛笔的高超本领才能写出一手好字。它从本质上跟工艺制造没有区别,关键在于它被赋予非书法本身的作用,譬如文学、修养、身份、等复杂意味,有了这些,才能说作品真正有了灵魂。
3 技术与艺术的关系
随着时间的推移,文明的进步。不同的艺术门类也有了不同的技术,技术是艺术表达的必要保障,但是艺术不能仅仅局限在一些技术的狭隘范围以内,艺术是一门语言,他通过技术这种途径创作出一种艺术符号同人们交流,技术不是目的,而是更好的表达艺术语言。比如西方绘画和东方绘画再理念上,技术上,创作方式上都有一些区别。但是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即都追求真、善、美,都追求创新与发展。所以简单的用一种艺术门类的思维方式去套用另一个门类的思维方式是不恰当的。
有些外国朋友不认为草草几笔的中国画,书法是高雅的艺术,认为是一种技术的熟练表达,他并不需要认真的推敲,思考,笔者认为既赞同又反对这个看法。赞同是因为有些艺术工作者确实身怀一身技术却并不追求真正的目的,把技术本身作为炫耀的资本,把技术当作了目的。因为传统文化这种意象的思想本身就是追求一种简练、一种概括、甚至一根线就能表达无尽的思想,从眼中之竹到胸中之竹,再到手中之竹需要一个复杂的提炼,概括,再创造的过程。这一笔笔简单的线,甚至点就是艺术家们融会贯通的表达,哪怕两张相类似的艺术作品在真正的艺术家内心深处表达的内涵都是不一样的。艺术就是一门语言,作品只是语言的具体形态,艺术作品是生活的提炼,艺术家的体验,它是意象的物态化作品,它也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所以说一个真正的艺术家需要深厚的艺术修养、丰富的情感和高超的技能。艺术家只有不断进行创造,不断地体验生活,才能保持艺术的生命力,这种不断的体验,不断的情感刺激就是来源于我们的生活和艺术实践中。这些艺术家的风格不是空中楼阁,而是有根基的,有艺术传统的。
艺术作为一门语言,一定有自己的法则。如果艺术品不是按照艺术的目的来创造的,或者它没有按照艺术的规律来创造,人们在欣赏它时只能停留在表面的阶段,无法读出更多的内容,主体的审美受到阻碍,更不可能谈到什么共鸣。因为艺术创作者本身就是在发泄自己的东西。人本身有审美的本性,但是本性也需要后天的锻炼,如果他没有受到一定的锻炼,那么他艺术修养就会在一个很底的层次,即使面对一个优秀的作品也不会感到兴趣,甚至视而不见。这样优秀作品中超越具体时空的深层含义无法显现,甚至主题在审美当中也无法体现出来,这就需要人们需要一定的艺术修养,达到一定的艺术层次,否则只能错误的评价一个艺术作品。所以艺术品一方面需要随着人们认识的提高,一点点的引导,提高人们的艺术品位;另一方面只有随着人们艺术修养深度的提高,艺术品的价值才能被显现出来,才能体现艺术品的价值。我们只有认为到形式所提供的信息与我们对事物本质的审美认识和体验达到了共鸣时,这种形式就产生了意味,也就是克莱夫贝尔所指的“有意味的形式”,但是这需要一定的艺术修养和有内涵的艺术作品共同支撑,内容之所以为内容,因为它具有了相应的形式,内容必然向形式转化。他们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刺激,相互深入的过程就是一个审美的过程。欣赏者和作者进行共同创作,艺术家把生活的体验创作为可以理解的艺术语言,而欣赏者则可以发觉出艺术家凝固的智慧。
在古希腊,艺术与技术是不分的,他们都遵循一定的规律,法则和技巧注重理性、推崇比例。到了现代,到了艺术百花齐放的时代,已经不能要求仅仅遵循一些技巧性的东西,重要的是通过技巧表达了什么。个人的要素只有在它按照艺术的普遍规律下,拥有了一个能够表达自己的,并且是艺术上的客观情况下才能发挥作用。其实任何一门艺术都是技术,没有特定的技术也就没有特定的艺术。所有的技术都是继承前人的优秀思想,优秀技巧之上的,所以拥有技术的工匠不一定没有文化品位,不一定做不出像样的艺术品,它的作品不一定是低俗的。而艺术家不一定就有文化,作品不一定就那么有艺术价值,也许它背离了传统,背离了社会认可的价值方式。有些艺术家把个人凌驾于社会之上,他们不是服务于社会,而是满足个人的情绪。他们没有认识到社会大于人,集体的智慧结晶一定大于个人的创造,他们为了独创而独创,认为有了独创就有了不可比性,认为只要创造了与众不同就可以挑战齐白石,王羲之。这是一种缺乏文化素质的现象,自我中心主义,甚至有些年轻艺术工作者拿无知当骄傲,我认为都是不可取的。
总之,风格,体系绝对不是一个人的独创,一定是艺术家吸收了前人的优秀传统进行加工,创造出的。艺术与技术我们生活中缺一不可,只有正确认识艺术与技术的关系,才能更好的指导我们的学习,艺术创作。我想这不是一个结束,仅仅是我对这个范畴认识的开始,希望我在以后的学习中,随着文化知识的提升,人品的提高,生活的丰富,技术和观念的提高的情况下,对技术与艺术能有新的认识。
报告人简介:丁正耕 男 1987年毕业于鲁迅文学院,1994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作家班,历任《蜀南风》诗报主编,《深圳购物指南报》、《中国资产新闻报》、《中国财经报》编辑、记者,《中国新一代》、《中国音乐生活报》编辑部主任,《中国当代艺术》总编辑。
报告时间:2012年10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