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序
摘要:文化是一定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对一定社会的政治与经济产生重大的影响;然而存在决定意识,没有和谐的政治、经济及社会建设,就没有和谐文化的建构与发展。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是先进文化,它既是社会主义社会“质”的规定性的综合体现,又是社会主义先进生产力的有机构成,并体现着历史传承性、主题时代性和制度阶级性三要素的有机统一。因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必须强调传统文脉保护的必要性与重要性,为我国现阶段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走向地域化、民族化在思路上提供系统的理论支持。
关键词: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战略;维度;机制;精神支撑;回应
1 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在全球政治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我们可以越来越强烈的意识到保护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民族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指向,它将为民族的延续和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撑。党的第十七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报告中指出:“可持续发展是现代产业观念的核心。具体到艺术产业来说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就是要在从纯艺术领域走向产业化发展道路之初 ,将艺术产业与可持续发展紧密联系 ,将可持续发展观念渗透至艺术产业运作的每一个环节。实行边保护边开发 ,以必要的保护支撑合理的市场开发与有效的产业利用 ,实践出一种有利有效的主流性选择开发模式与发展战略。”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大量的和谐思想及其行为规范,向传统文化汲取积极因素是促进我国和谐文化建设与解决人类的和谐生存、可持续发展和精神走向等问题的具体体现。文化乃是人类创造的不同形态的特质所构成的复合体,具有一定的承传性,任何一个社会都在不断变化,每一种文化都必须根据外部环境与内部情况的变化而不断的加以调整。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因素全面转型的当下,兼收并蓄、吐故纳新、大胆借鉴、不断创新等思潮的相继涌现,势必带来传统文化的不断重构与发展。正确审视主流文化与多元文化之间求同存异的并存关系,应是维系传统民俗文化从纵向深度向多元文化的横向广度发展的价值取向,也是捍卫民族文化从单一型向多元型转化的一种回应方式。
2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要重视三个关系
从人类的文明史看,一定的文化(狭义的)凝聚着民族的历史、时代的特征和特定的制度基元。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是一个特定的理论及实践命题,并在其发展与升华的过程中,始终彰显着中华民族历史的传承性、发展主题的时代性和社会主义制度的阶级性三重维度与基本关系。因此,发展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既要思考它与和谐政治、经济及社会建设之间的同构与互促关系,还要思考“和谐文化”建设中的历史传承性、主题时代性和制度阶级性三重维度和基本关系在当代中国的和谐统一问题,即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中要重视:坚持、继承、吸取和创新的和谐关系。
审视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历史传承性”,主要是纵向考察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发展的民族性、传统性与现代性的关系;把握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主题时代性”,是横向比较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与世界文化相互吸取和借鉴的关系;研究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制度阶级性”,是要坚持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只有把握这三个理论维度,我们才能大力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的、大众的和科学的文化。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之魂,并因为中华民族的自觉、自醒与自强不息而发扬光大,因而审视其“历史传承性”,是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内在要求;文化是人类文明之精华,它为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兼收并蓄和不断更新提供了养分,因而把握其“主题时代性”,是丰富和发展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客观需要;文化也是制度之基,中国传统文化因社会主义制度文明的诞生而升华,因而研究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制度阶级性”,是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发展主文化的基本要求。“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是先进文化,其内核是指导思想、价值观、思维方式和方法论的整体先进性。所谓“整体先进性”,一是包括指导思想的先进性、社会价值观的先进性和大众思维方式的先进性的有机统一,二是包括和谐文化的历史传承性、主题时代性和制度阶级性的有机统一。所以,发展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既要深入研究指导思想、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的有机统一,又要研究和谐文化发展的历史传承性、主题时代性和制度阶级性的有机统一。
3坚守传统文化的意义
当下,中国的设计趋向“照搬”西方文化,使得本土设计文化的发展缺失主体意识的构建,从而导致在设计文化创造的各个方面丧失 “话语权”,进而导致本土设计文化的原创性特征模糊化。面对文化“全球化”的现象,与西方设计文化与诸多因素的刺激,所采取的回应态度,并非一味的“拿来主义”,而是建立在与西方强势文化的背景对应中,所具备的民族自身的文化思想中的基本观念来捍卫“本土化”的设计事业。“在现代化建设中,传统文化既是维护社会及整个国家民族团结一致的一种重要社会机制,又是中华民族崛起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一种力量源泉。”[对五千年文明的中华民族传统形成的文化体系的汲取与传承,更深层次是在于本土文化神韵和内涵的诠释,只有对诸多复杂现象进行本质的认知和研究之后,对传统文化(文脉)进行系统梳理和探讨,注重现代设计在视觉、精神以及文化理念的延续性,明晰现代设计以及设计系统当代意义,才能促使中国的现代设计思想体系的构建与传统文化的延续和发展。因此,在现代设计文化的建构与认同上应建立在传统文化(文脉)的基础之上。
“中国艺术的精神,可以用‘天人合一’来表达。”从艺术的角度讲,中国民间艺术(几乎是)所有的创造,都是本着天人合一的境界去创造和去追求的。亦如典型的“梁平木版年画”充分体现了“多元共生”、“同构”、“协调”、“共赢”,进而臻于“和谐”的基本特征。现代设计为表现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和丰厚的文化底蕴,“和谐”、“中庸”、“天人合一”成为现代设计传承传统文化体系的基本要求。因此,从整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体系中可以看出,探寻本土设计的根基,不是对传统的直线性思维的弘扬与传承,而是一种发展性求舍,在传承中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及对传统文化内质的再创造,最终使民族艺术传统的资源向为现代文化形态的转化。同时,在传承与借鉴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也给我们设计者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作为一名合格的设计者,应该努力寻找本土文化艺术特色与时代文化的契机,探寻兼有时代风格和传统特色的潜存于我们意识深处“本土记忆”的“中国设计”。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意境以及内在文化精神进行深层次理解、继承和发扬,将传统文化重新置于当今社会文化之中,最终使“中国设计”由“中国制造”变为“中国创造”。
———————————————————————————————————————
报告人简介:戚序教授现为重庆大学教授,艺术学、美术学硕士研究生导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通讯评委,重庆市社科基金项目评审专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业设计协会会员,重庆市美术家协会理事,重庆市工业设计协会常务理事,重庆市女子书画协会会长。作品多次入选国家美展并屡次获得大奖;2013年主持国家重大委托项目“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中华营造法式”;在CSSCI重要期刊发表理论研究成果30余篇。
报告时间:2013年11月11日